江苏大学学术委员会2017年度报告
根据教育部《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》和《江苏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》的规定要求,校学术委员会实行年度报告制。2017年度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及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:
一、学科建设方面
学校顺利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首批建设高校。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取得新突破,农业工程由全国并列第五位提升至全国前三位,获评为Aˉ,进入全国前百分之十;学校国际化排名不断取得新突破。首次进入QS亚洲大学排行榜(列国内69位、亚洲291位)和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(列全球628位)。食品科学与工程、冶金工程、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学科首次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全球前200位。今年也是我校首次在QS、泰晤士、USNEWS和ARWU四大国际权威排行榜均榜上有名。与去年同期相比,学校ESI整体排名提升至国内60位,国际排名由1226位上升到1093位;5个ESI显性学科平均排名提升了85位,其中工程学从3.82‰上升到3.09‰;材料科学从4.26‰上升到3.73‰;化学从4.78‰上升到3.98‰;临床医学从4.82‰上升到4.25‰;潜势学科中,药理学与毒理学由54.02%上升到70.42%,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由50.98%上升到66.82%,其他两个学科也均有明显进步。
二、人才培养方面
在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“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督察工作”中位列全省高校首位,获批奖补经费17万元,增加招生指标7.8%;获批省研究生教改成果一等奖1项(全省仅8项,特等奖空缺),二等奖1项(全省16项),获奖数量和层次列全省第一;获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学会课题7项,省研究生教改课题6项,其中省重点课题3项;新增“研究生暑期学校”专项1项,获批省资助经费20万元。“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”1项,获批省资助经费10万元。
流体机械行业人才联合培养实践基地——蓝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批第三届“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”称号,全国共43家;获批省级优秀研究生工作站6家,列全省第1,新增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5家,并列全省第2;获批江苏省产业教授10名,列全省前列。在省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督察中成绩优秀,获A等奖补经费7.5万元,全省仅十所高校获得。
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15篇,国务院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全部通过。各类研究生科研、实践创新赛事活动成绩喜人。获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,二等奖5项,三等奖9项,其他国家级竞赛奖项30余项,省级奖项10余项;获批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114项。
成功承办第九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,来自全国160所高校的500余名专家和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,会上我校介绍了研究生教育教学、学科建设、人才队伍和科研方面的经验,扩大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力。
三、科学研究方面
12月1日,在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大会上,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签署协议,合作共建江苏大学,双方将加大对江苏大学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的支持力度,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育在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,加快提升江苏大学发展水平。
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;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2项,列全国高校第44位,获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项。荣获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(科学技术)4项,获奖总数全国排名并列第17;荣获江苏省科技奖6项,获奖总数全省高校并列第2;荣获农业部科技一等奖1项。流体工程装备节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答辩。作为全国8所高校之一,我校被教育部确定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;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1项和产学研合作创新奖1项;获得第十八届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一等奖1项。首次获批中央军委重大专项项目1项、领域基金重点项目1项、省级军民融合发展引导资金项目-技术研发机构1个。江苏大学作为第一单位、我校教师为第一作者在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期刊上,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。学校申请专利1855件,其中发明专利1688件;授权专利1009件,其中授权发明专利830件;PCT申请55件,国外发达国家发明专利申请37件,美国发明专利授权6件。江苏大学筛选2项专利参加第十届江苏省专利项目奖的评比,其中1项获得江苏省专利项目优秀奖,经江苏省知识产权局推荐获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。
四、师资队伍建设方面
根据各类人才工程的特点,深入研究、把握关键、全程服务、畅通渠道、积极跟踪,扎实做好人才工程项目申报工作。全年申报各类人才项目近300项,人才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绩:2人获批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创历史新高;2人入选“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并获国家“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”(全省高校仅有13人入选);2人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;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,1人入选中国科协“青年人才托举工程”等。新增江苏省“双创团队”1个,“青蓝工程”优秀教学团队1个,“六大人才高峰”创新人才团队1个,各类省部级人才52人,省级人才工程名列全省高校前茅。
目前,学校在既往发展的基础上,正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,围绕学科发展、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,不断探索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思路,逐步建立新的发展模式,形成适合我校新的发展机制。学校在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时,需要积极应对和解决在深化内涵建设、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、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等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。